「死亡不是終點,而是進入祖靈世界的轉化過程;祖靈未曾離去,而是當下活著的神聖連結。」— Malay Makakazuwan 瑪籟・瑪卡卡如萬
靈魂告別|靈的轉換與神聖航行
在2023年於紐西蘭戈維特布魯斯特藝廊駐村期間,原本預計與阿美族藝術家拉飛・邵馬一同展出,然而他不幸於台灣辭世。隔年佈展時,我們受邀參與毛利族於新年舉行的追思儀式,拉飛的照片與毛利逝者一同被安置於 marae(毛利聚會所)中央。那場儀式中,歌聲與故事編織起靈魂的航線,讓我深刻感受到毛利文化對靈與生命循環的尊重與凝視。
同年,父親與大舅相繼離世,年底部落於Mangayaw(大獵祭)中,為我家族舉行Meraparapas(除喪儀式),由rahan(祭司)主持,以祈歌與儀式行動引領哀慟的釋放與靈魂的安置,使家族與部落重新回歸平衡。Mangayaw是一項融合成年訓練、出草行動、祭祖與除喪於一體的複合性儀式,象徵著身體的成長、精神的鍛鍊、族群的連結與生命的再出發。
這一連串生命與儀式的交會,讓我重新凝視「死亡」作為生命循環的一部分。在2011年下賓朗的田調中,我曾問祭司:「人死後會去哪?」他回答:「靈魂會乘月桃葉,划向四格山——那是祖靈的居所。」這段話與毛利人關於靈魂沿 Te Rerenga Wairua(雷恩加角) 返抵 Hawaiki(祖靈故土)的信仰,彼此呼應,如同靈魂乘著獨木舟橫越大洋,踏上一段回返祖源的神聖航行。
螺旋|變形與歸返的儀式
《螺旋》是一場關於生命、靈魂、儀式與轉化的創作行動。作品從卑南族 Mangayaw(大獵祭)三個核心階段——猴祭(成年轉化)、出草(集體行動)、除喪(重生與淨化)——出發,交織個人親歷的生死別離與文化交會,構築一條橫跨自我與族群、當代與祖源、感官與靈性的藝術航道。
螺旋作為本計畫的視覺與反思主軸,象徵生命的層層展開與不斷變形。作品中,「圓」不僅是形式語彙,更是內在宇宙秩序的體現:圓形舞蹈象徵萬物循環與群體和諧;花環則標記人生中的祝福與節點。這些文化元素被延伸為可行走的路徑、編織裝置、聲音召喚與動畫影像,成為創作中的儀式載體與靈性容器。
創作者在其中扮演「當代變形者」的角色,於身份、文化與靈魂之間來回穿梭,透過藝術實踐召喚祖靈、回應身體記憶、重建與自然的共感。《螺旋》不僅是一場創作歷程,更是一場儀式旅程,試圖在文化變遷的縫隙中,為靈魂尋找回家的路。
作品涵蓋繪畫、編織、複合材料、聲音採樣與影像等形式,試圖透過身體、聲音與物質的層層交疊,在個人經驗與族群記憶的交界處,展開一場神話未完的延續,也想像文化未來的另一種可能。
類型: 人文藝術展覽
日期 : 2025-11-14 至 2026-02-15 (三個月至半年)
地點: 台灣臺北市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四樓展覽廳
地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四樓展覽廳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