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道洪美玲個展

躲.迷.藏:洪美玲的尋道旅程
(Hide and Seek: The Pilgrimage of Hong Mei-ling)
王嘉驥
洪美玲(1940年生)直到接近不惑之年,毅然辭去專任長達20年的小學教職,轉身投入藝術創作。1977年,她先考入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夜間部;1980年,再前往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SFAI),主修繪畫。補足大學部學程後,她於1982年取得藝術學士學位;同時,申請該校碩士學程,於1984年完成藝術碩士學位。
根據洪美玲仍留存的10餘幅創作於1982年的作品資料,約莫看出那時的她仍處摸索階段:少數畫作純屬抽象;更多畫作偏向想像性的造景,具象場景混合半抽象風格。儘管抽象和具象兩種表現主義並陳,洪美玲自言挑選了其中六幅具象景觀,如願進入碩士班。很快地,到了1983年初,她以1982年已在醞釀中的風景為根基,開啟迄今逾50年的《尋道》系列創作旅程。
儘管受西方繪畫訓練,洪美玲創作於1982年的那些風景繪畫,似乎從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獲致不少靈感。以油彩作畫,她卻凸顯暈染的效果,烘托絪縕與朦朧的氛圍。洪美玲的畫面構造不但與歐美習見的風景繪畫迥異,即使從中國山水畫的傳統來看,她擬造的景色也十分另類。倒是不難看出,她別具意識地轉化中國山水繪畫用以描摹山石紋理的皴法,甚至更系統性予以風格化及簡化。就題材而言,洪美玲表現的純粹是天、地、山、水的景觀,雖然距離真實的自然甚遠,而更近於藝術家內心靈視之境。
何以尋道?何處尋道?如何以繪畫體現尋道之思?從雛形階段的1982年到確立主題之初的1983年至1984年期間,洪美玲彷彿偏好構築前景未明的重重險阻,給人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視覺印象。畫面渺無人煙,猶如荒廢的末世。洪美玲《尋道》初期的作品,不無弔詭地讓人感覺桃花源還在他處,但祕徑疑似就藏匿在眼前的亂景之中,等待避世的旅人意外發覺。
父親早年赴中國經商的緣故,洪美玲出生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廣州;直到戰後,她才回歸臺灣,成長於花蓮。國民黨政權入臺之初的1950年代,白色恐怖正酣,洪美玲的父親意外遭匪諜案牽連,無辜入獄,家庭一度陷入困境。為援助家計,她被迫放棄升學,改入師範學校。多年以後,她決意轉向藝術創作,以探尋「心靈的桃花源」為念,可能一定程度折射了自己曾有的遭遇。另一方面,戰後的臺灣以中華文化為依歸,洪美玲自覺地融入中國元素,也是順理成章的選擇,反映其生長時空的思維範式。
《尋道》最初期的形式構成著重藏匿,秘徑隱蔽在畫面幽暗的深處,讓人感覺出路難覓,更不知導往何方。然而,藝術家很快就別開生面,確立鮮明可循的尋道路途,譬如:盤旋迂迴的山中路;可供拾級而上的階梯;宛若聖殿入口的拱形甬道;以及沿著陡峭斷崖闢鑿的險峻道路等。給人道阻且長印象的同時,洪美玲不經意地也提供了尋道者可能永無止境地在路上,甚或迷途的暗示。
歐洲中世紀的宗教朝聖之旅,是天主信徒為了堅定信仰、尋求身體及精神療癒,乃至贖罪的徒步旅程。沿著朝聖路徑,信眾造訪歷史上曾經發生過聖蹟或存有聖徒遺物的知名教堂及修道院所。各種不同路徑的朝聖旅程,甚至編成旅遊指南,提供各地基督徒循線前往。兩相比較,洪美玲擬造的景觀似乎與上述身體力行的朝聖有所不同。
洪美玲自年少時期已信奉天主,必然知道:朝聖依循的是一條已知的明確路線;個人只要克服身心的極限,定能完成信念之旅。然而,她在《尋道》畫面當中,展陳的卻是通向未知的境域。從景物的造形到場景的布建,她的風格持續在簡化的具象與不規則的幾何抽象之間遊走。的確有部分的景觀根據其故鄉花蓮的清水斷崖發想,但僅維持依稀的形似關係。藝術家實際完成的繪畫,增添更多戲劇性的臆造,呈現為高度人工化的造景。
不知是否個性使然,抑或與她早年教導孩童的經驗有關,洪美玲的畫面總是紛繁而不失層次及秩序。即便不知何去何從,甚而迷失方向,觀者不難在藝術家悉心構築的奇異世界裡,找到可能的出路。隨著《尋道》作品的擴增,具有破題作用的「道」已然具現為一條、兩條,甚至三條途徑,循循善誘地引導尋道者前行。與自然主義無關,已非再現,而且偏離寫實,洪美玲為其景物賦予精雕細琢的特殊形像及體貌。經過簡化與變形的物象,宛若造型積木,散發童趣與天真之感。
洪美玲所造的景觀將現象世界的現實隔絕在外。觀者乍看不覺得真實,因為感受不到明確的物質性與重力感。甚至更像夢境,藝術家勾喚觀者的想像於此飄浮,理識一時懸宕,精神隨之臥游。強烈而主觀的色彩還加深了畫中世界的瑰麗與幻想特質。一開始也許只是為了確立創作之路,所以給了一個浪漫修辭——藝術家可能還想不到,曾幾何時,《尋道》竟然就成了她的終極園地。
透過《尋道》,洪美玲體現內心嚮往的美麗世界。然而,人生時有頓挫,一如尋道也會迷蹤失路。運用象徵或轉喻的手段,她將心理層面的困境化為圖像,描摹成阻撓尋道的重重障礙。苦心孤詣創造情境,洪美玲的《尋道》上演著一場又一場猶如躲迷藏的文化遊戲。可能為了躲避、遁逃而藏蹤躡跡,可能已有追求和寄託,卻躊躇著不知行向何方——無論如何,尋道者永遠在路上,繼續念著那個仍在雲深不知處的世外桃源。

類型: 人文藝術展覽

日期 : 2025-11-08 至 2025-12-28 (一至兩個月內)

地點: 台灣臺北市 赤粒藝術

地址: 台北市大安路一段116巷15號

主辦單位: 赤粒藝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