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街典藏展記憶的容身之地

台北當代藝術館自2012年便開啟了與鄰近街區合作的展覽計畫,透過藝術家的作品或展演活動,走出白盒子,在日常生活中製造各種與藝術相遇的可能。作品不斷地進場與退場,店家也持續地開店關店,公共空間更因應著國家政策產生了不同的地景。隨著展覽的累積,歷年展出過的藝術作品藉由曾經設置的地點,在地圖上逐漸勾勒出一個既模糊也清晰的場域。

本展覽發想起因於2019年街區藝術計畫「呼吸容易換氣難,質感生活多簡單」,當時參展藝術家劉紀汎與劉紀彤於展覽結束後,受店家邀請完成一委託創作,並與店家保持聯絡至今。六年後的現在,在開展前,已有作品發生,故而引發這一系列的思考。

為了討論該場域不可見的歷時性,本展現地虛擬了一座「當代藝術館街區典藏庫房」,並將展覽簡稱為「當街典藏展」,以「記憶的容身之地」為副標,試圖探討「當街」的「典藏」如何可能?藝術家現地創作的作品,讓「當街」的意義既是與當下的對話,也是與過去的參照。當事件成為展覽,如何再現並書寫之?作品的意義不僅是對「物」的詮釋和解讀,更包含了從作品開始設置到離開現場期間,所有一同討論、溝通和協商的人的共同參與。作品看似是物件的,其實更是事件的,也是歷史的,每一次的「當街」都是「典藏庫房」的開放。

本展除了劉紀汎與劉紀彤,亦邀請李珮瑜、郭品君、石梓廷、孫知行、陳世育等共七位藝術家,以「當街」作為開啟與社區對話的起手勢,透過繪畫、影像、雕塑、裝置等形式,讓創作轉化為主動的典藏實踐與公共評論。此次街區藝術計畫也不忘開箱街區(典藏室),與公共空間進行概念上的置換,引領台北當代藝術館周圍神秘、容易被遺忘的場所,讓離開白盒子成為走入典藏庫房的必經之路。

本次典藏庫房的開放範圍,包含歷史悠久的中山市場、熙來攘往的中山商圈、美術館周邊各具特色的商家,本展也納入更多藝術行動:劉紀汎與劉紀彤重訪中山市場中的攤商,透過繪畫及錄製口述訪談,讓市場攤商與訪客的日常得以視覺化與敘事化;李珮瑜與新雅典美髮院合作,舉辦傳統理髮廳體驗工作坊,讓參與者親身感受在地生活文化;石梓廷使用金屬剩料,以螺旋和工地筆跡為靈感,轉化金屬造型,回應過往產業與當前街區被忽略的一隅。孫知行因地制宜,以新光三越百貨電視牆為載體,播放了適用「放空」與「等待」的影像,讓「廣告」成為「正片」。陳世育以游擊式的訪談和出版計畫,帶領我們回看歷年作品曾經設置的地點,清點當街典藏品。觀光、消費、自拍等商圈街區的特質,讓郭品君著迷,此次於老爺會館台北南西現地創作,客房化身為攝影棚,完成「讓旅人彷彿回家」的祝福與行銷,另外,作品延伸至PAR STORE,觀展與收藏,一次滿足,當「自拍」是最好的「收藏」,街區將成為展場與庫房。

承上述,當策展作為一種重新定義空間的方法,其目的並非要讓空間產生實質性的改變,更不是單純地為藝術作品爭取更多公共領地,而是透過各種與社會交往的藝術實踐,檢視那些我們認為應該敏銳的感知究竟為何。最終,讓參與者各取所需,走出一條從身體感官出發、感知街區、理解都市紋理的路徑。

這是一次反思策展策略的實驗,它讓城市街區的過去和現在,在被人觀看的同時,重新展現出策展如何在當代變成一種藝術事件、引發關注與參與。讓街區的記憶不再只是消失,或被動地等待被發現,而是讓「典藏」成為一種主動的態度,一種不讓記憶隨風而逝的意志。

▐ 策展人
走路草農/藝團
(黃至理、陳漢聲、劉星佑)

▐ 參展藝術家
石梓廷
李珮瑜
孫知行
郭品君
陳世育
劉紀汎×劉紀彤

▐ 館校合作計畫
建成國中九年級全體學生

▐ 駐校藝術家
莊禾

類型: 人文藝術展覽

日期 : 2025-09-27 至 2025-11-23 (一至兩個月內)

地點: 台灣臺北市 台北當代藝術館

地址: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主辦單位: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北當代藝術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