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之後王連晟個展

展覽論述:
策展人∣邱誌勇

當代社會正經歷一場由技術驅動的深刻變革,各式智能機器已然滲透並重塑人類的生存圖景。這些機器具備自我調節、自我演化以及動態適應環境的能力,並被統稱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一個高度由機器中介的社會結構中,人類主體的本質與其存在模式將不可避免地發生轉變,以適應與AI的共存。歷史上,人類曾為操作工業化生產中的機器而經歷一種異化(alienation)過程,其知識結構與身體姿態皆需調整以符應機器的操作邏輯。然而,在AI時代,人機之間的主從關係已發生根本性轉變:過去的異化狀態正演變為一種更為複雜的協作關係與角色職能的移轉。AI系統能夠基於大數據分析預測人類行為,而人類的行動亦全面納入AI的運算範疇。此過程可能導致人類的身體感知與思維模式被AI同質化,進而構成對人類生活狀態及其主體性自主權的潛在危機。

《機器之後》展覽旨在對上述現象進行藝術實踐性的深度探討,其核心關切點在於AI發明以來人機關係的演變,以及AI發展對當代藝術創作與日常生活領域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生存的辯證法》旨在探討個人在多重安全危機下的處境,透過對武器的想像與影像辨識的技術,提出一套針對一般民眾的自我防衛藍圖,並深入剖析機制層面以及人工智慧中潛在的的歧視問題;《道德機器》處理人工智慧運用經驗主義方法處理文化與倫理議題的實踐、機器對於抽象概念的理解,以及數位時代資料生產與運算中複雜的遞迴問題;《索引潛流》作為《地平線-海洋》系列的延伸,進一步探討不同搜尋引擎的圖像邊界與潛在的歧視;《全域代理》則關注三維空間的全面監控、社交媒體的虛擬空間與現實之間的間隙、並設想機器中介社會的極大化情境,即人工智慧作為公民的可能。《流變的哨兵》則將機器介入展覽中每件作品的運作,探討機器間的關係,以及人工智慧彼此間的協作與觀看機制。

此展覽藝術家有感於數位化的生活日益增長,以及人工智慧介入下「計算」與「預測」成為消費主義單一驅力的現狀,此趨勢消彌了人類的虛構的能力,並將人類異化為慾望的機器。面對機器時代各種異化對個人生活的危害,我們必須提出多元的思維模式以資對抗。

藝術家簡介:
王連晟
科技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裝置藝術和音像表演。裝置作品近期內關注機器中介社會的問題,而音像表演常搭配程式即時生成的影像與聲音。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曾獲得台北美術獎首獎、台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裝置類首獎、台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英國流明獎雕塑類首獎,並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西班牙現代影音藝術節、法國里昂國立音樂中心、比利時新科技藝術獎等國際知名藝術節展出。

策展人簡介:
邱誌勇
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藝術學院學士班主任,並榮獲清華—清鏡傑出人才講座、清華—台達傑出人才講座教授榮銜。同時為策展人、藝評家。學術專長為數位美學、科技文化研究、藝術評論與策展。曾獲第一屆與第二屆數位藝術評論入選獎、連續兩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者資格(2020-2021),以及日本關西大學訪問學者資格(2023關西大學獎助)。曾策劃《靈魂的棲所:2024國際科技藝術展》(國美館)、《非日常路徑》(2023)、《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展》(2022)、《虛幻生命:國際生物科技藝術展》(2021),《後數位人類紀:2019國際科技藝術展》(2019)、《2015-2016年台灣科技藝術節—潮》(2015-2016)、《奇幻視界—2014科技藝術展》(2014)、《第八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神經》、《第七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第二自然》,著有《台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化脈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並編輯《藝術松》、《數位藝述》(共五輯)、《媒介擬想(4):數位媒體與科技文化》、《媒體科技與文化全球化》等書。

類型: 人文藝術展覽

日期 : 2025-09-12 至 2025-10-26 (一至兩個月內)

地點: 台灣臺北市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地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二至四樓展覽廳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