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展覽由日文的怪獸(Kaiju)作為關注的主體,探討諸如哥吉拉等,於上個世紀在日本特攝片中具現化的災害符號。怪獸的創造與日本戰敗、西方國家核武試爆有很深的淵源,然而這些所謂的駭人怪獸,在娛樂產業持續的滋養下,逐漸產生經濟的推動力,轉變成鐳射光碟、錄影帶以及海報、畫報、怪獸軟膠玩具等收藏品。於是日本電影出現越來越多有著橡膠質地的怪獸,並經由全球化的文化傳播反映其原初的後殖民隱喻。
60年代,軟膠玩具(Sofubi)產業在日本逐漸萌芽,融合了當時流行的特攝片角色,形成各種光澤透亮、繽紛的怪獸形象。隨著時代推進,怪獸軟膠玩具逐漸從兒童的娛樂產品轉型為成年收藏家的珍藏品,尤其是在特攝文化愛好者與懷舊風潮的推動下,它不只是一種消費品,更是特攝片文化的全球傳播媒介。臺灣被國民政府接收後,雖受中華文化強烈影響,卻仍對日本文化抱持情感依附,於是在特攝片引進臺灣後,吸引了大量特定世代的臺灣觀眾。隨著經濟起飛,社會環境趨向安穩,臺灣人民的生活品質日益提升,當年喜愛特攝片的孩子們開始追憶情懷,回頭收藏怪獸的軟膠玩具,並在社群媒體上組織各種怪獸交流社團,形成屬於大人的玩具交易網絡。
展覽英文名稱「Kaiju Boom」,挪用1970年代怪獸特攝電影在世界流行的稱號,「Boom」意指爆炸、轟鳴聲,同時帶有繁榮的意思。一語雙關曾經在鏡頭特效堆疊下被人類轟炸的怪獸,卻在真實生活成為一種娛樂收藏的投資商品,當代人們不懼怕螢幕中虛幻怪獸的威脅,反而以消費擁抱現實的資本怪獸,展現從恐懼到共鳴的複雜情感。回看特攝玩具收藏家中怪獸滿溢的櫥櫃、再無處推放的碩大運輸箱,怪獸早已悄悄擺脫反戰、抵制核武的政治隱喻,在戰事頻傳的當代逐漸扁平化,純粹的像是一隻徒有蕈狀雲質地的珍品。
類型: 人文藝術展覽
日期 : 2025-09-06 至 2025-10-03 (兩週至一個月)
地點: 台灣臺北市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
主辦單位: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