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上的力量–解嚴後中正紀念堂社會運動影像展

「廣場上的力量—解嚴後中正紀念堂社會運動影像展」鏡頭紀錄臺灣社會不同世代的公民力量。自古以來,「廣場」一直是商業、宗教、文化與人類社會交織的舞台,從古希臘、中世紀時期的集會到近代的政治運動,廣場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更迭,更成為凝聚公民意志與促成政治變革的實踐地。
中世紀時期的廣場,教堂和政府機構通常圍繞而建,規模與佈局一方面體現宗教與民眾/社群間的緊密關係,政府機構的集中更奠定了「廣場」成為公民齊聚抒發民意的基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時代的演進,「廣場」在設計和應用上,逐漸從日常的交易場所,提升轉變為宗教、社會、文化與政治交流的樞紐,它所連動的社會功能也更加多樣,除了是生活的核心、貿易的中心,更是一個國家、城市和人民,連結過去與未來、個人與群體、私人與公共、專制與民主的場域與象徵,類似的角色與功能演變,不僅體現人類社會組織的複雜與多層,也揭示了「廣場」作為民眾表達對於社會議題觀點與關注的開放平台,進而督促決策者在公共政策思考與制定意義上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回顧歷史上「廣場」與爭取民主自由運動相關的大事記,包括經歷16世紀爭取宗教自由,反抗異族統治的布魯塞爾大廣場;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成為象徵人民力量的巴士底廣場;20世紀則有韓國總統全斗煥執政期間,武裝鎮壓光州民主化運動的5.18民主廣場;發生於北京天安門廣場,因悼念胡耀邦的學生集會,發展為全面性爭自由、要民主、反腐敗運動,導致中國當局血腥屠殺民眾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以及1990年台灣首次於中正紀念堂廣場,集結來自全國各地數千名大學生,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和「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對台灣的民主化進程產生至為關鍵影響的野百合學運。
千禧年後的世界明顯持續擾動,各地的民主運動仍四處勃發,例如2011年的埃及解放廣場,成為席捲北非和中東的「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的主場之一; 2013年底至2014年初,烏克蘭民眾於基輔獨立廣場的持續性集結,成功締造了三個月後的尊嚴革命;以及香港民眾分別於2014年為爭取真普選,佔領金 鐘、中環、旺角、銅鑼灣等地主要道路和商業區,進行靜坐和遊行;2019年以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為主要抗爭集結地的反送中運動,亦可視為近代史上「廣 場」之於民主運動實踐的外擴。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台灣,由蔣中正總統主導的國民黨政府,嚴密控制人民思想,壓制反對意見,長期進行獨裁統治。1975年蔣氏離世,執政當局決議興建中正紀念堂供國人緬懷。這段期間,即便處在肅殺管控下的台灣社會,仍是引發一波波爭取民主制度與公義社會的反抗行動。從1960年代的組黨運動、1970、1980年代黨外民主運動、到1990年代逐步的民主化推進,終於在 2000年實現首度的政黨輪替。近年來,隨著轉型正義的落實與推動,中正紀念堂如何有別於過去以宏偉建築紀念獨裁統治者的時代,轉化成為公民集會、社會運動、公眾遊憩與民主教育的多元場域,已成為穩定民主社會必須成熟面對的課題。
自解嚴前的九0年代末期以來,中正紀念堂廣場見證了無數影響國家方向與人民願景的民主抗爭與社會運動。為透過影像梳理民主/社會運動的步履,與自由/公義社會生成的必然關係,落實社會運動影像在民主、美學與視覺教育推動上的可能,<廣場上的力量 - 解嚴後中正紀念堂社會運動影像展>嘗試在時序概念下,啟動尋找與中正紀念堂廣場相關,具議題性、代表性與影像張力的社會運動影像,同時將展示牆面轉化為概念上的「廣場」,援引台灣民主化過程 中,最具代表的全國性學生運動 ‒ 野百合學運(1990)為基底橫向開展,再穿插輔以包括反軍人干政大遊行(1990)、六四天安門事件紀念及聲援集會(1989、2019、2025)、聲援世台會台灣人返鄉運動(1988)、雞農抗議事件(1988)、無殼蝸牛運動(1989)、老兵抗議事件(1990)、原住民族權利抗爭運動(1990、1994、2007)、為新聞自主而走遊行(1994)、反核大遊行(1994、2001、2013)、反金權怒火之夜大遊行(1995)、台海危機―反飛彈保台灣靜坐抗議(1996)、九二一災民北上陳情(1999)、獨派大遊行(2001)、總統大選後抗議活動(2004)、圖博抗暴紀念日(200 8、2009)、野草莓學運(2008)、搶救公視˙監督國會大遊行(2009)、聲援華光社區反迫遷遊行(2013)、太陽花學運(2014)、「活力台灣、幸福家庭、快樂義走」(2014)、台灣同志遊行(2018)、二二八事件70週年紀念活動(2017)、聲援香港反送中遊行(2019)、秋鬥「反毒豬、反雙標、反黨國」遊行(2020)、Taiwan stands with Ukraine 台灣聲援烏克蘭集會(2022)等等,跨距約三十餘年,近二十餘場不同社運相關攝影作品,一方面兼顧內容議題、影像均衡、視覺導引、色調屬性與觀賞距離,也透過編輯鋪陳類似「廣場」般具視覺張力的影像牆面,隱喻來自人民的意志,敦促國家社會改革的強大持續力與凝聚力。
本展所邀請的媒體工作者,包括蔡明德、劉振祥、謝三泰、黃子明、許村旭、林俊安、許伯鑫、連慧玲、張良一、杭大鵬、陳宗怡、曾原信及趙世勳等,雖屬不同世代而有著不同的機遇和歷練,卻也由於他們透過攝影回應時代的共同信仰和貫徹,不僅留駐激情屏除遺忘,更讓攝影成為銘記每個抗爭世代與衝撞靈魂的無悔意志與強韌基樁。
*策展人 / 沈昭良 (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系教授)
*展期內每周六、日上午11時現場導覽,免費參加。

類型: 人文藝術展覽

日期 : 2025-09-04 至 2025-11-05 (兩至三個月)

地點: 台灣臺北市 國立中正紀念堂

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