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湘寧 2025 個展,敲定於九月中旬假日升月鴻畫廊開幕,展出內容包括:2022 年的〈色塊系列〉、2025年的〈基因系列〉、〈立軸系列〉與〈青綠山水系列〉。這四個系列各具風貌與格局,但從藝術發想到創作實踐,彼此前後呼應,互為脈絡。本次展覽策劃,希冀藉由畫廊極簡純淨的展示空間,鋪陳出韓湘寧近年來「回望足跡、再煉基因」的藝術新曲徑。
〈色塊系列〉:極簡枯寂、光闌賦活
2022年的〈色塊系列〉,是韓湘寧對極簡抽象繪畫進行視覺感知擴張的一個新實驗。每幅作品尺寸為 70 × 210公分,上下均分為三個大方格,如果三幅並列,則可組成九宮格式的一幅大畫,並有六種變化組合方式。
〈色塊系列〉明示了韓湘寧回眸 極簡抽象繪畫的意圖。此系列作品乍看畫面平簡、規則無奇,令人想起,過去西方藝評提出「繪畫已死」的論斷,就是針對這種極簡套路的抽象繪畫。近看、細看、左看、右看,我們立即發現,原來〈色塊系列〉是「打著極簡,反極簡」,是有意顛覆極簡藝術「所見即所得」的戒律和箴言。為達此目的,韓湘寧在不影響原構圖和色塊的原則下,運用刮刀在這些畫的表面各處製造出微細的波動曲線和凹凸紋理,藉以疊造出一層「光影闌珊」的附加效果,讓觀者在「凝視」之外,又多了一種微動的視覺經驗和歐普藝術般的感知效應。一言之,韓湘寧以物理復健的概念和手法,重新賦予極簡繪畫能動性和活力感,使之在知性的訴求之外,也同時滿足了人類感性的需求。
〈基因系列〉:極簡靠邊、天使進場
2025 年的〈基因系列〉共計二十餘幅畫作,皆以正方形畫布為統一規格,複合應用了稚趣樸拙的黑白畫稿與冷冽理性的硬邊極簡繪畫。畫面中央裱貼的紙上作品內容多樣:從日常文字、懷素的狂草、八大山人的花鳥,到畢卡索的情色素描,均為韓湘寧女兒以書畫臨摹為日常遊戲後隨手丟棄的手稿。這些「無心之作」顯現出對古今名作「無差別心」的臨摹姿態,既非為表現技藝,也非為完成作品,卻在純真與直覺中,展現出難以預設的視覺活力。
韓湘寧將這些圖稿視為畫心主角,予以精心保存與升格化處理;並讓他在〈色塊系列〉中所開發出的極簡抽象語彙退居畫面邊緣,成為一種西式畫框的樣式,為掌上明珠的童趣習作「護航」與「加持」。這不僅是一場「純藝術退位」的形式轉換,也是一段深藏父愛的情感編碼。女兒畫完即丟的塗鴉,被父親拾起、珍藏、轉化,形塑出一種將個人血脈與文化傳承交織而成的藝術新程式。
就操作意義而言,韓湘寧在此系列中已化身為策畫者:他主動選擇、編排與裝裱,將日常生活中的隨手戲筆轉化為當代藝術的正當主體,展現藝術家以觀念與行動「重構世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藝術作為親子情感與倫理關係的具體容器與詮釋方式。
〈立軸系列〉:無心之作、深情裝裱
2025 年的〈立軸系列〉,韓湘寧展現了另一層創作心思──以傳統中式繪畫的立軸形式,來裝裱女兒臨摹遊戲中的各式圖稿。在此,立軸形式除了用以召喚「筆墨精神」與「典型風範」的文化記憶,也構成了對傳統審美規範的質疑與重新詮釋。女兒無心之作,性質類同遊戲性的塗鴉,卻被置入古典格式的文化語境中,顯露其未經馴化的「野趣」,既破壞也重構了傳統樣式與品味秩序。韓湘寧不僅讓「非典」之作進入「典章制度」之中,以西方繪畫的色面構成與肌理處理,結合中式立軸的結構格式與書畫脈絡,創作出一幅幅具有後現代意趣的圖像裝置。這些作品,既是一種視覺上的混血實驗,也是文化圖式的交織再造。
〈立軸系列〉所展現的,不僅是父女共創的親密對話,更是一場關於創作權力的重分配、藝術體系的重新編碼,以及家庭情感倫理文化的視覺表述。每一立軸作品都承載了父親化身裝裱師為女兒「封存天真」的儀式性用意,它們其實不是一般定義的,而是極度溫柔的一種觀念與行為藝術。
〈青綠山水系列〉:回探溪山、再鍊初心
〈青綠山水系列〉為韓湘寧 2025 年的全新創作,起心動念是對自身 60 年代「現代山水」實驗的一種美學回探和延伸表述。在韓湘寧六十餘年的創作軌跡中,1966–1967 年間所完成的抽象山水系列,首次展露了他的藝術基因和創新能耐。當時他在傳統畫紙上,以滾筒取代畫筆、融合了水墨韻味與版印肌理的一批現代山水畫作,除了造型語言有別於學院傳統和官展品味,媒材與技法的運用和表現,也被視為是革命性的創舉。該系列於 1967 年他移居紐約後,因創作轉向而告一段落,幾乎成為絕響。
2025 年,韓湘寧改用壓克力顏料與畫布為媒材,同構異質地重製當年代表性的水墨畫作,從中完成的五個新舊對照組,本次規劃於畫廊二樓一併展出。韓湘寧復刻陳年舊作,不單是對過往足跡的一種回望,而是對其內在雙重藝術基因(個人的及文化的)的編輯更新與改造增強。他曾經表明,1960年代首發的現代山水美學,他其實並未「玩透與玩夠」,因此他決定再續前緣、重新淬煉。
〈青綠山水系列〉的後續開展,從方形格局轉為 70 × 210 cm 的長幅大畫,除了延續60年代的藝術意念,也納入了更多視覺層次與空間布局的探索,它對當年未竟實驗的延伸,促成了時間性與主體意識的雙重流動,也是對藝術家內在「山水情結」的重新召喚與詮釋。
〈光影系列〉:金網流光 錯影生華
2025 年的〈光影系列〉是韓湘寧全新的探索,他以工作室對面工廠生產的立體金屬網為主要材料,將工業的冷硬質感轉化為詩美的光影裝置。立體金屬網的壁面裝置,浮現在平面的〈青綠山水〉作品上方,是「不可思議」的一種組合,卻有著「言說不盡」的觀想意趣。它讓人想起徐志摩〈偶然〉的詩詞: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驚異,更無須歡喜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換個心思,一個個浮懸於山水畫上方的金屬網盒,如果聯想成異形入侵的外星人「幽浮」,入口展牆就是「山水情境+現代畫語+科幻未來」的並置,就成了穿越時空的一種後現代場景。
這個場景原是韓湘寜工作室中第一面高牆的「日常性奇觀」——下方是文化基因與創作初心的再生,上方是觀念與光影的當代表達。本展策劃,特意將之重置於畫廊入口,讓觀眾在進場的第一瞬間,即能發現傳統與當代、詩境與科幻、平面與立體之間的多重關係,為整個展覽鋪下關聯閱讀的序曲。
地理的漂泊、生命的流動、藝術的曲徑
韓湘寧祖籍湖南,出生於四川,成長與學習於台灣,作為專業藝術家,曾長期旅居紐約與雲南大理,晚近再度返台定居並開展新作。他的生命軌跡彷若一朵自由漂泊的雲,在世界風景中流轉、觀察、沉澱與創造。如同台語歌曲〈畫眉〉中的唱詞:「雲雖然隨時到處跑,山永遠都在那裡等候」—— 這些歌詞,正可作為韓湘寧創作歷程與精神地景的一種註腳。而「那座山」—— 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基因 —— 正如精神座標從未遠離。韓湘寧以刮刀為筆、光影為墨,就是想為那座老邁失聲無語的文化大山,重新畫上眉宇。
本次展出,無論是〈色塊系列〉對極簡形式的感知破繭,〈基因系列〉與〈立軸系列〉中親子關係與文化傳承的創造性對話,或是〈青綠山水系列〉回鍊初心、重構現代山水的藝術實驗,雖如曲徑般層層交疊,都能回應韓湘寧藝術思維與生命經驗中的核心美學——認同的追索、文化的返照、形式的創新。要之,這些近年的新作,足能展現韓湘寧六十餘年藝術旅程的迴圈和光環。
類型: 人文藝術展覽
日期 : 2025-09-13 至 2025-10-04 (兩週至一個月)
地點: 台灣臺北市 日升月鴻畫廊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115號1樓
主辦單位: 日升月鴻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