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紀畫廊榮幸呈現 Pauline Shaw 與 Ichi Tashiro 雙個展「知成於物 Mobility of the Mind」。展覽聚焦於繪畫、纖維與雕塑交界處的當代表現,從材料出發,回應當代藝術對感知經驗與知識結構的重新認識。此展名強調一種逆向而深刻的觀點:知識不再高懸於抽象語言,而是在藝術家的實踐中,透過火、線、刀與肌理,沉澱於物質之中。兩位藝術家雖具亞洲背景,卻長年浸潤於西方文化語境,其創作不僅挑戰主導性的藝術敘事體系,更以東方哲學觀點為根柢,拓展關於「當代亞洲」的獨特感性想像,亦展現出亞洲藝術在國際藝術市場中日益增長的潛在能量。
在當代繪畫與雕塑的當前討論中,「拼貼 bricolage」成為被再度引用的概念。源於人類學家李維史陀 1962 年出版的《野性心靈》,指涉非西方文化中以勞動殘餘進行修補的神話思維。這類關於材料、勞動與記憶的「另類知識系統」,構成近年來興起的編織與纖維藝術的核心—與繪畫一樣,它根本上是關於圖像;與雕塑一樣,它關乎材料和觸感,卻長期被排除在藝術之外,直至當代的材質轉向(new materialism)中獲得高度重估。
當西方藝術市場擁抱纖維藝術之際,亞洲抽象藝術的實踐路徑卻呈現截然不同的哲學軌跡。自1960年代起,亞洲藝術家以東方哲學為軸,主張透過身體與感官直接經驗「物」的存在,抗拒將藝術簡化為語言與概念。此脈絡下,從物派(Mono-ha)作為起點,亞洲藝術持續對西方理性主義提出辯證,倡議「物自身」的在場狀態,與西方抽象藝術對形式與符號的操控形成對照。這樣的藝術實踐,不是對西方的反覆模仿,而是根植於亞洲自身對現代性的積極回應。
亞紀畫廊此次雙個展,正是在此藝術史脈絡下,聚焦Pauline Shaw與Ichi Tashiro兩位長期遊走於非原生文化(non-heritage)城市的亞洲藝術家。 透過作品回應材料、記憶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他們的創作超越技法上的拼貼創新,實為一場關於知識本質與文化能動性的視覺論述:透過揭示物的感官潛能,重新思考亞洲文化遺產如何在全球語境中生成新的理解與對話方式。
Pauline Shaw(1988年生)的創作植根於雕塑,交織個人史、文化傳承、科學研究與神秘主義。其標誌性大型毛毯與裝置作品,透過磁力共振掃描、檔案圖像、製圖學與裝飾紋樣等多元視覺來源,構建出流動而碎片化的抽象構圖,與觀者的經驗感知展開對話。Shaw採用的每種工藝與材料皆承載複雜文化脈絡,經由拼貼與抽象化過程,將物質轉化為記錄無形感知的載體。最終呈現的懸掛式毛氈面板,既質疑保存機制的脆弱性,並作為對未知渴望的視覺表現。
Ichi Tashiro(1984年生)則發展出一種融合繪畫與雕塑的獨特語彙。從早期紙上拼貼演進至複合媒材的繪製創作,他透過切割、灼燒、層覆、繪畫等手法,在木板表面創造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質地。每件作品歷經破壞性與轉化性並存的製作過程,在非顏料媒介上構建出深度、色彩與肌理。對Tashiro而言,這些承載傷痕與時間痕跡的作品猶如「身體表皮」,是心靈的物理銘刻,他以火與刀為筆,在堅毅與詩意間取得平衡,將情感、歷史與精神性凝鍊為可觸的視覺經驗。
Shaw與Tashiro的作品共同揭示隱匿與顯現之間的辯證,拒絕理性主義的認知框架,轉而將創作視作「具身化知識」(embodied knowledge)的生成場域。他們的作品如同精心設置的「回音室」,既是內在能量的共振空間,也是隨意卻又刻意用來與當代流行文化和他所處時代保持距離的分界線。觀者面對的,是不斷被重組、解構與再銘刻的經驗軌跡:一套持續流變的知覺裝置。
當代藝術市場熱衷纖維與混合媒材之際,兩位藝術家的實踐超越形式創新,從亞洲視角重新定義感知與知識的政治性。他們以作品挑戰標準化敘事,在當代藝術語境中開展不對身份議題、而對藝術本質的深刻追問。他們的作品,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觀看「當代亞洲」的方式,也為國際藝術市場注入了來自東方文化深層肌理的另一種感性與潛能。
▐ Pauline Shaw
Pauline Shaw(生於1988年)於2011年獲得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藝術學士學位,201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the Arts)藝術碩士學位。近期重要機構展覽包括:丹麥哥本哈根 Kunsthal n《Under the Talking Tree》(2025);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Tender Loving Care》(2023);邁阿密 Frost Museum《Draw》(2023);紐約皇后區美術館(Queens Museum)委託製作的壁畫(2023);以及即將於卡內基藝術博物館(The Carnegie Museum of Art, Pittsburgh, PA)舉辦的展覽(2027)。她近期的個展包括:墨西哥城 NARANJO 141(2024);紐約 Chapter NY 與 Antonia Kuo 聯展(2023);洛杉磯 In Lieu(2021)。Shaw 的作品被國際重要公私藏機構收藏,包括波士頓美術館、摩根大通及 JP Morgan Collection。她現居並工作於紐約布魯克林。
▐ Ichi Tashiro
Ichi Tashiro(生於1984年)長期沒有固定居所,在完全自由與高度創作的時期之間穿梭,他的生活方式深刻影響了創作的節奏與深度。他的作品曾於香港、巴黎、紐約、洛杉磯、阿姆斯特丹、比利時、丹麥、新加坡與東京等地舉辦個展與聯展,並參與包括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與巴黎 ASIA Now 在內的國際藝博會。近期個展於東京 Gallery Common(2024, 2022),並於2025年策畫了與Rose Salane, Minh Lan Tran的三人展,其作品為亞洲、歐洲與北美的私人收藏機構收藏。
▐ 關於亞紀畫廊與亞裔藝術家
自戰後至新生代,海外華人與亞裔藝術家一直是亞紀畫廊藝術市場價值建構的核心板塊。除長期經營的藝術家陳昭宏、李元佳、林亦軒之外,畫廊亦透過群展與策展專案,積極向收藏家推介海外華人與亞裔藝術家,並致力於連結與支持其所在的國際社群,強化他們與台灣的交流與互動。近年來,這一方向已成為亞紀畫廊的重要貢獻,代表性展覽包括 2022 年的「Either is Good – 海外年輕華人」,至今所呈現的藝術家涵蓋 Antonia Kuo、Cole Lu、Jia YiRui、Jeffrey Cheung 等,持續擴展國際視野與亞洲藝術的跨域對話。
展覽名稱:知成於物-Pauline Shaw 與 Ichi Tashiro
展覽日期:2025年8月30日至10月3日
藝術家講座:2025年8月30日(六) 3 p.m. – 4.30 p.m.
Pauline Shaw X Ichi Tashiro 主持人Jocelyn Shu(藝術家、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
開幕酒會:2025年8月30日(六) 5 p.m. – 6.30 p.m.
類型: 人文藝術展覽
日期 : 2025-08-30 至 2025-10-03 (一至兩個月內)
地點: 台灣臺北市 亞紀畫廊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97號3樓
主辦單位: 亞紀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