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陳張莉。
關於她的身段,關於她對音樂和舞蹈的熱愛,或是關於投身於抽象藝術的追求。這些書寫和紀錄散見於往昔無數的媒體和文本中,拼湊出陳張莉,以及她在創作歷程中的點點片段與足跡。
總歸來說,陳張莉作為一位台灣抽象繪畫的藝術工作者,所代表的不僅是一種美學風格的實踐,更形塑了長年在自身的創作路徑上,踽踽前行的女性藝術家身影。她在靜默中的持續堅持,也恰恰回應了台灣當代藝術發展中,抽象表現主義如何在地化,以及女性創作者如何以自身視角詮釋當代繪畫之可能。
本次於耿畫廊的「人生如季:春流,秋積」,是陳張莉繼2022「亂中有序」之後,睽違三年的全新個展。此次展覽展出近27件新作,作品涵蓋壓克力與拼貼小品兩個系列。值得一提的是,「人生如季:春流,秋積」也是耿畫廊在歷經數月整修後,嶄新空間下的首檔展覽,而在這樣一個全新的場域中,陳張莉的作品則以更開闊的節奏,更明亮的視覺語言,去回應空間上的改變。
據藝術家所言,原旅居紐約的她 ,自疫情期間因家人健康狀況而匆促返台,此段突如其來的生活轉折,不論在心境上,亦或在環境適應上,皆因驟變而略感失衡;超過卅年的紐約生活,陳張莉早已對當地多元的文化刺激習以為常,而回台後較為含蓄的生活步調,以及家人所帶來的牽繫,也令陳張莉心力交瘁。因此,在過去的幾年中,陳張莉的作品不論在用色、或是情緒表現上,都顯得較為沉鬱。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也由最初的不快,到漸漸習慣和適應。心境上的安定,使作品畫面開始轉為明亮,色彩選用上也逐漸淡雅;除此之外,近年創作中,更換了新款顏料的使用,也讓其創作語彙得以擴展﹔由於在成分與水分上的不同,作品在乾涸與交融等物理變化方面,產生了更多肌理與層次,也出現更豐富的流動感與深度。陳張莉容許這些顏料自然產生的效果,並從這些不控制的自動性技法中,建構新的畫面與節奏。也正是這些轉變,陳張莉的作品漸漸從過去的強烈內聚,走向當下更開闊、明亮,甚至帶有某種平靜、安定的氣質。
源自西方的抽象表現主義,終究促使東方創作者思考自身主體性,或是參照文化上的異同,試圖在看似西化的抽象語彙中,重申自身的立場;然而對於陳張莉而言,這樣的命題從未以對抗性的姿態出現,在她作品的肌理與節奏之下,陳張莉既不刻意強調東方性,也不完全服膺於西方形式,而是在自由流動與內在秩序之間,找到一條個人語言的路徑。陳張莉認為,「創作」是一個在不斷實驗中,尋找最適合藝術生成的過程,而創造、死亡與重生的循環中,經由不斷轉化,打破原有秩序,再重新結構,孕育出新的畫面與感知。如此造就長久以來陳張莉所堅信的理念,也是她在作品中所實踐的哲學思維;與此同時,陳張莉在她的創作核心中,特別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創作本身就是對生活的回應。因此,她特別著眼於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深層連結,並深信藝術源自一種不隨時間與空間改變的本能,這種本能引導其創作方向,也構成她藝術語言的根本。
此次個展中,除了延續過往為人所熟知的壓克力繪畫,藝術家更進一步拓展創作維度,以顏料乾涸後所遺留之各式色塊,建構成一系列拼貼作品。這些顏料碎片透過藝術家的拾遺和重組,轉化成新的視覺語言,保留了時間痕跡,也包含過程中,剝落、沉積與再利用的片段記憶。如此的新嘗試並非風格的跳躍,而是對陳張莉繪畫語彙的延伸與進化,顯示她對材質掌握與畫面布局的高度成熟;而無論是壓克力作品或拼貼系列,皆呈現出一種由平面繪畫邁向立體物件的過渡,這種過渡不僅體現在形式與材質的轉化,更在於視覺經驗上畫面所產生的張力,而此正源自藝術家有意識地保留與組構的空間秩序。
展名「人生如季:春流,秋積」並非指涉線性的四季或是單向的時間流動, 而更貼近於循環性的感知節奏,在創作歷程中交替發生、彼此滲透;創作並非從一點走向另一點的線性進程,而是經由反覆的感受、回望與重構,在流與積之間緩慢生成。對陳張莉而言,「春」與「秋」不代表季節的更迭,而是情緒與意識的不同層次﹔「春流」象徵情感的萌芽與精神的開展,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喚醒潛藏的渴望與創造力;而「秋積」則凝聚歷練後的沈著與智慧,如同收穫後大地的靜謐與深邃。
「人生如季:春流,秋積」是一個關於陳張莉,以及關於這兩年創作中的凝視與拾掇。興許只在陳張莉那疊加的人生閱歷和深沉的核心精神間,僅僅窺見其中一隅,卻已足以感受到她如何以創作,回應生命中的轉折與福禍,走出屬於陳張莉的視覺語言與節奏。我們也不妨在漫步展場的片刻間,走入陳張莉思索的節奏之中,自行尋找與補足那份未竟之語,親眼見證畫面中的那些縈縈音律,那些翩翩起舞。
▐ 陳張莉
陳張莉於1944年生於中國重慶,畢業於臺灣國立政治大學,並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普瑞特學院取得藝術碩士。其作品自1987年起展出於臺北市立美術館、關渡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法國巴黎大皇宮、北京中國美術館及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等機構及私人畫廊。作品獲美國普拉特學院、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等地收藏。
類型: 人文藝術展覽
日期 : 2025-08-30 至 2025-10-24 (一至兩個月內)
地點: 台灣臺北市 耿畫廊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F
主辦單位: 耿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