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藝廊將於 2025 年 7 月 19 日至 8 月 30日展出藝術家歐立婷的最新個展「這裡那邊」。此次展覽是繼2023年聯展「沒有見過亞伯拉罕」後,首次與双方藝廊以個展形式合作,將展出十餘件雕塑作品,呈現藝術家在生活場域與心理空間之間游移的掙扎與思索,這些作品不只是對空間經驗的回應,更是體現藝術家長期對自我與外在環境關係的觀察與反芻。透過形體的重組與材料的轉化,從日常摩擦中凝視生活,並賦予其嶄新的結構與想像。
展覽名稱《這裡那邊》,指涉一種介於兩地之間的游移狀態,也映照藝術家長期在家庭空間與創作空間之間的交錯。過去七年,藝術家在住家車庫工作,生活與創作空間相互重疊,直至去年初工作室搬遷至遠離市區的郊區,這段每日往返兩小時的通勤時間,也轉化為藝術家理清自我與生活邊界的沉澱之路。
歐立婷以金屬為媒材,透過電腦建模、紙型裁切的反覆試作,使理想中造形具象化,再由手工將金屬板料焊接成形,一如她的創作主題—從生活中撿拾、再建、拼湊,宛如自我理解過程的微觀映照。
本次展出的兩個新系列作品,分別為〈夕那〉與〈粼粼〉。〈夕那〉系列以台語「閃電」為名,隱喻人際互動的火花。藝術家透過圓融與尖銳的半月形體並置,搭配鏡面拋光,映照出個體特質及人際關係中的異同。〈粼粼〉系列則以流動的海浪為題,探索情感與家族記憶的波動。作品透過簡化、拆解與重組海景,創造出記憶切片般的畫面,並運用海水鏽蝕的斑駁肌理,象徵童年與大海的情感蝕刻。其中,〈粼粼III〉更以層層堆疊的紋理,將情感與記憶在海浪拍打中凝結,轉化為晶體般的最終型態。
《這裡那邊》是一場關於空間、身體與記憶的深層對話。藝術家透過思考與反覆的身體勞動,將生命經驗轉化為作品的線條與結構。焊接、磨製、染色與鏽蝕等工序,不只是技術操作,更是藝術家建構生命哲學的過程。作品以雕塑與光影語言,回應生活中的摩擦與渴望,在層層手工痕跡中,形塑出一個詩意而私密的情感場域。那是自省與重建之地,也是親手焊接邊界的動作。而這些,不僅是作品的形貌,更關乎一種存在於「這裡」與「那邊」游移狀態中的情感寄託。
歐立婷,生於1986年,現居住於台灣台南。曾就讀天主教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2016年,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以金工專業為底,研究所期間學習了氬銲且開始使用鋼材創作,此後,她的藝術創作類型從首飾轉變成物件與雕塑。她的創作靈感源於建築空間與結構,對於造形的想像來自生命經驗,各種空間形式的構築,皆是不同面向的自我投射與日常映影。
類型: 人文藝術展覽
日期 : 2025-07-19 至 2025-08-30 (一至兩個月內)
地點: 台灣臺北市 双方藝廊
地址: 臺北市北安路770巷30號
主辦單位: 双方藝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