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藝術」課程期末聯展
《生物X科技X藝術——思辨的變異株》
參展的五件作品如同來自未來的變異種,在感官與認知的邊界緩緩展開。皮膚發聲、腸道議政、呼吸共生、意識無蔽上傳、聲音轉為戰場——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株變異的生命體,召喚我們重新思索「自我」的構成與脆弱。這裡的科技不為效率,而為感知而生;藝術不止於表現,而是一次次深潛式的提問。在微觀與巨觀之間,我們與非人共謀,與不可見者共呼吸,與不可言者共震盪。
《生物X科技X藝術——思辨的變異株》是一場對未來感官政治的試探,也是一場邀請:若變異是我們與世界共同譜寫的語法,那我們,是否已準備好,用新的語言彼此理解?
【展覽資訊】
🌀 開幕及評圖|2025-06-16(一)13:30-16:30🌀
展覽期間|2025-06-09(一) - 2025-06-23(一)
開放時間|週四五 14:00-19:00、週六日10:00-19:00
展場:「大煙囪下的家」@ 新竹市建美路38號
作品|藝術家
SKINESIS|桂語謙、黃智琳、陳柏硯、郭哲愷
第二菌議體|張宇蕎、黃亭嘉、蕭力綺
Symbrevia: The Breath of Tomorrow|張雅捷、林庭安、姚聖傑、黃新容
FLOW|洪語婕、陳筠潔、王籼棉
Radiophonia|林巧棻、陸銘君、林若珩、張心嘉
指導老師|
人文藝術與社會學院 應用藝術研究所|賴雯淑 教授
工程生物科學學院 分子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所|蕭育源 教授、黃兆祺 教授
工程生物科學學院 生物科技學系|謝仁俊 教授、麥如村 副教授
——————+作品介紹+——————
《SKINESIS》
創作者:桂語謙、黃智琳、陳柏硯、郭哲愷
皮膚是身體與世界的接縫處,也是記憶、情緒與壓力的儲存載體。
作品以「皮膚覺察」為出發點,將皮膚表層的細胞紋理進行放大處理,轉化為可被唱針讀取的物理紋路。
唱針沿著紋理緩慢移動,發出如低語般的聲響,彷彿揭示藏於肌理之下的微觀感受與內在動態。
聲音在此作為一種另類的感知語言,讓觀者跳脫視覺為主的身體理解,轉而透過聽覺進入皮膚的內在空間。
試圖喚起對皮膚器官的覺察與再思,也邀請我們重新定位與自身身體的關係,傾聽那些平時未被聽見、卻始終存在的感覺與訊號。
👥《第二菌議體》Gut Assemblages: On Microbial Governance of the Second Self
創作者:張宇蕎、黃亭嘉、蕭力綺
菌-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 axis)近年被視為跨物種溝通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其中腸道菌群所產生的神經傳導物質(如GABA、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等)不僅調節情緒與壓力,亦參與決策機制的建構與干擾,顯示情緒與意志並非「自我」所產出,而是與異質生命共構的生物政治協商場域。
不同菌種依據其調節功能劃分派系,構成一系列擬多黨議會結構,象徵不同黨派間的能量平衡與政治傾向,彼此爭奪議題主導權與行為決策權,隱喻「自我」並非穩定的統一主體,而是多元力量交織下的浮動結果。
透過一系列引導與互動,觀者將自我辨識其「菌議席次」配置,象徵性地讓觀者參與一場屬於自身內在生命體的議會組成過程,以非人視角重構認知與情感的生成場域,質疑人類中心的自我定義,於行動中體現多物種共治的感知政治。
🫁《Symbrevia: The Breath of Tomorrow》
創作者:張雅捷、林庭安、姚聖傑、黃新容
在這個空氣不再純淨的時代,每一次呼吸,都是對生存的考驗。
Symbrevia 提供全新一代共生式呼吸解方:透過吸入式菌種共生技術,將專屬的肺部共生菌輸送至呼吸系統,協助人類分解空氣中的懸浮毒素、過濾重金屬與致敏分子,維持基本氣體交換所需。
我們的菌種根據不同環境污染型態調配,搭配個人化氣味濾片與微量調香,共菌生態從此不再令人恐懼。
共生不是選擇,而是未來的生存條件。
你與菌,從此共享每一口呼吸。
⚡️《FLOW 意識共享裝置》
創作者:洪語婕、陳筠潔、王籼棉
「當思想可以即時傳輸,我們會更理解彼此,還是更害怕被看見?」
《FLOW 意識共享裝置》是一件以推測設計為核心的互動藝術作品,虛構一套結合 EEG 腦波感測與 BCI 腦機介面技術的未來裝置,邀請觀者進入一場關於理解、暴露與自由的思想實驗。
展場設置五組情境文字,描繪當意識傳輸技術應用於親情、友情、愛情與教育等關係時,可能出現的連結、摩擦與距離,通過這些虛構卻令人熟悉的情境,引導觀者思考:「如果是我,我願意共享嗎?」
這不只是一次觀看,而是一段穿越訊息與情感邊界的旅程,我們邀請你走入這座未來裝置之中,親身感受「理解」可能帶來的溫度與重量。
📻《Radiophonia》
創作者:林若珩、林巧棻、陸銘君
程式撰寫與技術指導:張心嘉
以恐音症議題為創作動機,使用傳統收音機廣播在透過旋鈕轉動找到「聲音清楚且合適」的頻率/頻道這個動作來形容恐音症患者(目前研究佔總人口數 20% 左右) 必須找到特定的社會處境和聲音環境,才能安然的處在社會當中的荒謬和困難處境。希望透過這個同時有聲音和影像互動的沈浸式裝置,讓大眾有機會透過和藝術作品互動的過程進一步產生對議題的理解和想像,進而有機會產生對於恐音症患者議題的同理心。
作品以一台使用各種生活中令人討厭、不耐煩、恐懼和害怕的聲音所合成的雜訊和具有治療效果的音樂來組成一台特別的收音機互動裝置,透過收音機調整頻率的動作來比喻恐音症患者需要找到一個沒有雜訊和噪音、令人討厭害怕或憤怒聲音的環境才能安然自處的窘境和人際社會困境。同時透過影像連動裝置來讓觀眾可以看見恐音症患者第一人稱視角下的心理困境狀態。
類型: 人文藝術展覽
日期 : 2025-06-09 至 2025-06-23 (兩週至一個月)
地點: 台灣新竹市 大煙囪下的家
地址: 新竹市建美路38號
主辦單位: 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
聯絡資訊: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