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水而渡Contested Waters高雄

涉水而渡 Contested Waters

台北
開幕|2025.05.02 (五) 19:00
開幕表演|李慈湄
地點|鳳甲美術館
展期|2025.04.26 – 06.22

高雄
開幕|2025.04.16 (三) 16:00
開幕表演|Rübezahl
地點|高雄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 壽山遊客中心
展期|2025.04.15 – 06.15

威尼斯
地點|威尼斯 S.a.L.E. Docks
展期|2025.09.18 – 11.18

本次「涉水而渡」展覽由謝一誼策劃,計畫橫跨台北、高雄及威尼斯,聚焦在當今高度地緣政治摩擦的背景下,水被領域化、軍事化與資本化,進而陷入無以為渡的困境。然而,「涉水而渡」並未止步於此,而是試圖與來自台灣、印度及芬蘭的當代藝術家合作,共同探索穿越水域的多種可能性。

從河至海
文/謝一誼(本展策展人)

2024年過世的重要政治理論學者James Scott,一輩子寫作論述皆聚焦於無法被治理的世界、無法被管控的人群、以及無法被馴化的河流。他逝後出版的新書In Praise of Floods: The Untamed River and the Life It Brings(向洪泛致敬:不被馴化的河流與它帶來的生命),序言裡寫他青少年時曾經掉落溪水,差點被沖走;也寫到他和水利工程專家談話時,對方對於每一滴水都要被利用的、流入海的河水都是浪費的工程腦,James Scott感到和這些人,基本上無話可說。

大約10歲,在龍崗外婆家前的大排,我也曾自己騎腳踏車直直掉入大排,滿身傷、從水和泥巴中爬出。另一次迷航於溪河,是在關渡宮。年幼的我與父母走散,不太清楚是什麼力量,把我拉離人群,往淡水河寬闊的隘口走去。是三百年前郁永河的呼喊嗎?要我往1697年郁永河「海船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干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急廣,漶為大湖,渺無涯矣」,那個康熙台北湖、漫漫洪水裡去嗎?

溪河的構成,從來就不只是水;季節性洪泛所創造出的流域,也不只是治理者亟欲控制生態變動的躁進基礎建設。洪泛的河,不被治理的河,繞著動態水文而形成的潟湖與周遭淺山,都是生命湧現的動態,包含了河中的魚、蝦、水泡裡的氧氣、水岸上的植物與水鳥、烏龜和彈塗魚。人類學家Elizabeth Povinelli寫澳洲原住民的溪流,是一條河、是一個神話、也是一個年輕女孩;是不斷變化、活生生的存有。即便是2010年台灣經濟部水利署的基隆河治理報告,仍用了好幾個「忽然」和「自由」,描述盆地裡一條蜿蜒河流,不受控制的生命渠道:

基隆河自上游平溪區菁桐開始約13公里,流向呈東北東,流經菁桐坑、平溪、十分寮、大華至三貂嶺附近,忽然折向北與北北東流經侯硐、瑞芳,流約5公里,至瑞芳區之東又突然轉為西南西之流路,於寬闊之河床中曲流約14公里,途經四腳亭、暖暖至八堵,再轉向西南,呈顯著之曲流,由汐止附近進入臺北盆地。入臺北盆地後更呈顯著之自由曲流,最後於關渡隘路匯入淡水河。

不被治理,是潮濕生命的基本樣貌;不被控制的洪泛,是地球生命不斷改變、是河流與季節互動的動態樣貌。也因此,科技哲學家Isabelle Stengers說,我們與地球生態之間的關係,比較接近魔法(magic),是一種期待與推想(wishful thinking),而非某種絕對的控制理性。

涉水而渡Contested Waters邀請到當代台灣、印度、芬蘭的青年藝術家,一起思考Stengers所說的魔法。這些長時間田野研究裡發展出來的藝術作品,也回應Paul Gilroy在《黑色大西洋》一書中提出的世界:我們應當轉移有關生存和移動的視角,從陸地到海洋,從汽車到船隻。因為我們所知的現代,是建築在一船一船從非洲被運送到歐洲與美洲的奴隸們。這些潮濕路徑也提醒我們,如同1950年代第一代的深海潛艇,其構造原型,模仿的是座頭鯨。這些潮濕路徑與潮濕生命,都以潮濕美學的形式,深埋在我們身邊;即使說今天,大多數的我們已如這第一代潛艦,擱淺陸地、喪失游移於海的能力;而各種形式的水體,已然被水壩、水庫、數位水利工程等設施積極地資本化、軍事化,抑或變成可量化控制的乾燥數字、僅僅成為能被榨取、被動的資源。

從河至海,我們重新來過?

[Artists]
Ilmari Koria
Tzu-An Wu
Jui-Lan Yao
Yu-Ping Kuo
Chen Chen Yu
Ranjit Kandalgaonkar
Chaong-Wen Ting
Szu-Ni Wen

Organizer | Chew’s Culture Foundation Hong-Gah Museum
Sponsor |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RSI Group, Lion Pencil CO, MOE’s Higher Education SPROUT Project, National Nature Park Headquarters, National Park Service, Ministry of Interior, C-LAB CREATORS,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Multispecies Justice research cluster at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in National Yang-Ming Chiao-Tung University, The New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 at Ca’ Foscari University of Venice

類型: 人文藝術展覽

日期 : 2025-04-15 至 2025-06-15 (一至兩個月內)

地點: 台灣高雄市 壽山遊客中心

地址: 高雄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 壽山遊客中心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 鳳甲美術館

分享: